九节高植物(九节植物图片)
温馨提示:这篇文章已超过221天没有更新,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!
云南九节植物特征
云南九节植物是一种直立灌木,高度在1-4米之间。其小枝无毛,托叶脱落后节上有红褐色密毛。叶子对生,纸质或膜质,形状多样,包括倒卵状长圆形、椭圆形、卵状长圆形或倒披针形,长度在9-30.5厘米之间,宽度在3-11厘米之间。叶子顶端渐尖或短尖,基部楔形,全缘。
滇南九节,一种独特的灌木植物,其形态特征引人注目。植株高度通常在0.75至2米之间,枝干呈灰色,给人以坚实而粗犷的印象。叶为对生,叶片形状多变,椭圆形或长圆状倒披针形,长度可达4-14厘米,宽度在5-5厘米之间。叶尖端或是短尖或是渐尖,基部呈楔形,边缘光滑,两面无毛或仅有微柔毛。
九节的叶子是对生的,呈纸质或革质,形状多样,如长圆形、椭圆状长圆形或倒披针状长圆形等。叶子的长度在5至25厘米之间,宽度在2至9厘米之间。叶子的顶端通常是渐尖或短尖,基部是楔形的。叶子的边缘平滑,颜色在鲜时稍显光亮,干时则常呈暗红色或下面呈褐红色,上面淡绿色。
九节的果实为球形或宽椭圆形,长度5-8毫米,直径4-7毫米,有纵向的棱纹,颜色为红色。果柄长度通常在5-10毫米。小核背面隆起,具有纵棱,腹面平滑。这种植物的花果期全年可见。
喉部密集着生白毛,花药外露。果实呈近球形或椭圆形,颜色为红色,干时可见直棱,是其明显的识别特征。果实的大小范围为5-8毫米,直径4-7毫米,具有纵向的棱线,果柄长度在5-10毫米。整体来看,这种植物的生长习性多样,从叶形、花序到果实,都展现出独特的形态特征,花果期全年,极具观赏价值。
蔓九节是一种攀缘藤本植物,其生长可达5米甚至更长,全身无毛。嫩枝呈稍扁形状,表面有细直纹,老枝则呈圆柱状,接近木质,攀附枝上有一列短而密集的气根,帮助其在树干或岩石上攀附生长。
重阳节的茱萸是什么样的
1、顶端有短喙,果内种子棕黑色,具有亮泽颜色茱萸是一种中草药,茱萸香味浓,有驱虫祛湿、逐风邪的作用,并能消积食,治寒热。除了插茱萸,簪菊花也是重阳节十分盛行的风俗。民俗专家介绍说,菊花也被看做重阳避邪的物品之一。
2、重阳节插的植物是茱萸,是一种落叶小乔木,树皮呈灰褐色,小枝为圆柱形,并且茱萸的花朵较小,形状为舌状披针形,花瓣颜色为黄色,另外茱萸喜欢温暖的环境,大多生长在海拔在800米左右的森林以及山坡中。
3、果实嫩时呈黄色,成熟后变成紫红色,有温中、止痛、理气等功效。果实成小粒裂状,味极辛香,可食用,茎、叶可入药,功能暖胃燥湿,为“十全大补丸”、“六味地黄丸”的重要成分之一。茱萸叶还可治霍乱,根可以杀虫。《本草纲目》说它气味辛辣芳香,性温热,可以治寒驱毒。
4、重阳节佩戴的茱萸是一种植物的果实,学名为山茱萸,又称萸肉。在重阳节这一天,人们会将茱萸的果实佩戴在身上,有祈求健康、避邪的作用。茱萸果实呈红色,形状类似枸杞子,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,传统认为它有补肝肾、明目、抗衰老等功效。
5、茱萸是一种具有特殊气味的植物,其叶片和果实都含有一种独特的香味。这种香味来源于茱萸所含的多种精油和香豆素等成分。茱萸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,常生长于亚热带和温带地区的山林、溪边或灌丛之中。文化和药用价值 茱萸在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,常常与重阳节相联系。
海南九节植物特征
1、海南九节是一种直立的灌木,高度范围在0.5米至3米之间,植株表面光滑无毛。它的叶片是对生的,质地如同纸一般,形状多样,既有长圆状椭圆形,也有倒披针形或卵形,大小不一,通常长5-16厘米,宽2-6厘米。叶尖锐渐尖,基部呈楔形,边缘平滑。
2、九节的叶子是对生的,呈纸质或革质,形状多样,如长圆形、椭圆状长圆形或倒披针状长圆形等。叶子的长度在5至25厘米之间,宽度在2至9厘米之间。叶子的顶端通常是渐尖或短尖,基部是楔形的。叶子的边缘平滑,颜色在鲜时稍显光亮,干时则常呈暗红色或下面呈褐红色,上面淡绿色。
3、九节的果实为球形或宽椭圆形,长度5-8毫米,直径4-7毫米,有纵向的棱纹,颜色为红色。果柄长度通常在5-10毫米。小核背面隆起,具有纵棱,腹面平滑。这种植物的花果期全年可见。
4、花冠管内部被长柔毛覆盖,而外部则光滑无毛,花冠裂片呈长圆形,长度大约为5毫米。果实是兰屿九节木的重要特征,它们呈卵形,长度在8-10毫米,直径为6-8毫米。果实内通常包含2颗种子,这些种子具有明显的棱角。
5、喉部密集着生白毛,花药外露。果实呈近球形或椭圆形,颜色为红色,干时可见直棱,是其明显的识别特征。果实的大小范围为5-8毫米,直径4-7毫米,具有纵向的棱线,果柄长度在5-10毫米。整体来看,这种植物的生长习性多样,从叶形、花序到果实,都展现出独特的形态特征,花果期全年,极具观赏价值。
6、茜草科九节属植物。攀缘藤本,长达5米或更长,全株无毛;嫩枝稍扁,有细直纹,老枝柱状,近木 质,攀附枝有一列短而密的气根。叶对生,厚纸质,椭圆形至卵形,或倒卵形至 倒披针形,长2—6厘米,游离枝上的较大,通常钝头,边反卷,侧脉稀疏,约4— 6对,不很明显;托叶披针形,很快脱落。
植物九节的别称是什么
植物九节,也被称为山打大刀、大丹叶、暗山公、暗山香、山大颜、吹筒管、刀伤木、牛屎乌和青龙吐雾,其拉丁学名是Psychotria rubra。它隶属于茜草科,常见于中国的海拔350至1300米的阔叶林、山坡林以及石灰岩山坡的灌丛环境中。值得注意的是,当它的果实发育完全时,外皮会呈现出醒目的紫红色。
九节,Psychotria rubra(Lour.)poir。别名山大刀、山大颜。茜草科九节属直立灌木,果实成熟时外皮呈紫红色。
别名:山打大刀、大丹叶、暗山公,暗山香、山大颜、吹筒管,刀伤木,牛屎乌、青龙吐雾,九节木。学名:Psychotria rubra 科属:茜草科 生于海拔350至1300阔叶林中,山坡林中,石灰岩山坡灌丛,果实成熟时外皮呈紫红色。不是中国特有,非人工引种栽培。
九节的介绍
九月九是仙家的重阳节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九月九日被称为重阳节,又称重九节、晒秋节、踏秋。这个节日起源于上古时期,普及于汉代,唐代以后开始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。
农历九月九日,为传统的重阳节,又称重九节、晒秋节、“踏秋”,因为古老的《易经》中把“六”定为阴数,把“九”定为阳数,九月九日,日月并阳,两九相重,故而叫重阳,也叫重九,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,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。
九月九日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,又称重九节、晒秋节、踏秋节等。九月九日因为月日并阳,所以称之为重阳,同时又因在家乡有登高的习俗,因此重阳节也被称为登高节、踏秋节、老年节等。重阳节的历史悠久,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。到了汉代,重阳节逐渐流行起来,并且在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。
重阳节,又称重九节、晒秋节、“踏秋”,汉族传统节日。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、登高远眺、观赏菊花、遍插茱萸、吃重阳糕、饮菊花酒等活动。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,与除夕、清明节、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。
九月九日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。重阳节,又称重九节、登高节等,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。这个节日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举行,因此也被称为九九重阳。下面详细介绍重阳节的背景和意义。重阳节源远流长,早在古代已有庆祝活动。
农历九月九日,为我国传统的重阳节。因为古老的《易经》中把“六”定为阴数,把“九”定为阳数,九月九日,日月并阳,两九相重,故而叫重阳,也叫重九,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,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。
九节木形态特征
1、九节木是一种小型常绿灌木,高度大约在1至2公尺之间,其枝条上清晰可见节状结构。它的叶片为单叶对生,呈亮绿色,叶片形状多样,从长椭圆形至披针形,带有明显的三角形托叶。叶片边缘光滑,没有缺刻,整体叶长可达9-20厘米,尖端渐尖或锐尖,基部逐渐变窄。
2、新鲜时叶片表面稍有光泽,干燥后呈现深红或下面为褐红,上面则淡绿。叶脉在上面凹陷,下面凸起,脉腋处有丛毛,侧脉通常有5-15对,向上弯曲。叶柄长0.7-5厘米,通常无毛或仅有极短的柔毛;托叶为膜质短鞘状,顶部完整,长6-8毫米,宽6-9毫米,会自然脱落。
3、托叶为膜质,短鞘状,顶部不裂,很快脱落。花序通常位于顶部,是聚伞状,花束丰富,花梗短小,总花梗通常在基部有三分歧。花色洁白,花冠杯状,萼檐有5个不明显宽齿裂片,喉部密集着生白毛,花药外露。果实呈近球形或椭圆形,颜色为红色,干时可见直棱,是其明显的识别特征。
网站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